雙語標識糾錯與國家標準出臺的由來:“我”的親歷 二
更新時間:2018-05-10 15:25:00 字號:T|T
五、政府部門的管理措施 首屆全國公示語翻譯研討會后,北京市外辦在原有的 市民講外語活動組委會的基礎上,專門成立了北京市規范公共場所
五、政府部門的管理措施
首屆全國公示語翻譯研討會后,北京市外辦在原有的 “市民講外語活動組委會”的基礎上,專門成立了“北京市規范公共場所英語標識工作領導小組”,決定編寫公共場所英語標識北京市標準,并在原專家顧問組的基礎上擴大組成新的顧問組。
北京市規范公共場所標識顧問組工作會議
從這天起到2018年,我在專家組中工作了整整十二年,目睹了“標識英語糾錯”從自發性的活動到政府管理部門的介入這一轉變過程,參與了許多次現場考察和糾錯活動。
在過去的十幾年,北京市政府一直******于北京市道路交通、旅游景區、博物館、商業場所、公共文化設施、地鐵公交、醫療衛生、體育場館、環衛設施共 9個領域的雙語標識英文譯法標準的制定工作。根據北京市公共場所英語標識設置的整體情況,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會同各有關單位及中外專家,于2006年編寫了北京市地方標準《公共場所雙語標識英文譯法》(包括《通則》、《道路交通》、《旅游景區》、《商業服務業》、《體育場館》、《醫療衛生》6個部分)及6部分實施指南。該地方標準的發布實施,標志著北京在公共場所英語標識規范設置上具備了法制基礎,今后公共場所英語標識將與國際接軌。
北京由“申奧”開始起步的“市民講外語”活動方興未艾,年年保持新鮮、活力。我體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主管部門認識高度到位。北京市歷屆外事辦公室領導身體力行,對標識糾錯一抓到底。外辦領導趙會民、劉洋、張謙、向萍、殷飛和語言環境處的盧津蘭、沈傳新對工作的負責精神是北京整頓標識工作取得效果的關鍵。
作為顧問團的成員,多位年事已高的專家不畏勞累,積極參與工作。顧問組長陳琳年過九十,思維清晰,對工作的開展頗有見解。幾位******翻譯認真投入,過家鼎大使、施燕華大使、陳明明大使、外文局黃友義局長隨叫隨到。幾位外國老師作用也無可替代,他們是程慕勝、柯馬凱、杜大衛。作為顧問,專家們要到有關單位去宣講,參加每年在朝陽公園舉行的“外語游園會”活動。凡有重大外事活動,如APEC、申冬奧等,都要到現場考察,檢查中英文標識,他們都功不可沒。經過多年的清理和規范、北京城市語言環境有了根本的變化,北京地鐵標牌煥然一新,外國人都說北京地鐵的雙語指示牌是世界大城市中的。
外籍專家柯馬凱
外籍專家杜大衛
六、《國標》的研制
為了規范英語標識的翻譯,市民講外語活動組委會和顧問團編寫了“北京市公共場所雙語英文譯法的地方標準”,共出版了十一本分冊。
與此同時,為迎接上海世博會,江浙滬三地語委聯動,研制并頒布實施臺了“上海市公共場所英文譯寫規范”,“江蘇省公共場所標志英文譯寫規范”,“浙江省公共場所英文譯寫規范”,陜西省為迎接2011世界園藝博覽會也研制并頒布實施了“陜西公共場所公示語英文譯寫規范”等地方標準。
為促進我國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的規范化,教育部、國家語委啟動了《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范?英文》國家標準的研制工作。2011年8月29日,“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范?英文”專家委員會成立會暨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李衛紅出席會議并講話。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李宇明主持會議,來自北京、上海和江蘇三地部分高校外語教學與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國家標準委、北京市政府外事辦公室,北京上海、江蘇省市語委負責同志等 30 余人出席了會議。成立會上宣布“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范?英文”專家委和“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范?英文”研制課題組成立,同時開通了“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網站。之后的研討會上,專家委員會還審議了《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范?英文》的“通則(草案)”,該國標后改稱《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
在國標研制啟動之前,社會各界對制定頒布全國統一的外文譯寫規范呼聲很高,在 2000 年十幾名全國委員還***此聯名提案。隨后幾年,我國各地在城市建設中進行了大量的實踐,相關省市還制定了公示語翻譯的地方標準,這些實踐為制定國家標準奠定了基礎。根據教育部、國家語委的工作規劃,我國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范包含英、俄、日、韓四個語種,覆蓋交通、旅游、文娛、體育、衛生、商貿、餐飲住宿等十多個領域,并希望與即將承辦國內外重大活動的城市合作,共同進行語言環境規劃。
教育部語信司邀請我參加“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范?英文”研制課題組。從此我***參加了“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國家標準”歷時近7年的研制工作。
《國標》研制的主要工作是通過網絡進行。每年還要多次集中討論定稿,在上海、北京和南京召開了多次研制工作會議。參加《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國家標準研制工作的主要人員有柴明颎、潘文國、丁言仁、戴曼純、姚錦清、王銀泉、戴宗顯、白殿一、劉連安、張日培、林元彪等。張日培作為課題研制組的秘書主管日常協調工作。
國標專家委和課題組成員合影
經過整整七年的編寫,完成《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國標研制,包括一個通則和9個分則,共10個部分。9個分則規定了交通、旅游、文化、娛樂、體育、教育、醫療衛生、郵政、電信、餐飲、住宿、商業、金融共13個服務領域的英文譯寫原則、方法和要求。同時還編寫了《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指南》,出版了《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一本通》七冊,已由外研社出版。
《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系列國家標準發布會
出席發布會的部分國標研制專家
發布會現場的紙質版國標分則
關于《國家標準》研制過程的詳細介紹,可參閱南京農業大學王銀泉和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張日培在《中國翻譯》2016年第3期上發表的《從地方標準到國家標準:公示語翻譯研究的新里程》。
二十七年前,從參加檢查亞運會場館中英文糾錯開始,到今天語言標準以法規形式的公布,我經歷了全過程,這是一段漫長的期待,但后來得出了豐盛的碩果。
凡參加“規范英語標識”工作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這是一件很瑣碎的工作,費力不討好,標識翻譯錯誤沒完沒了的出現。從時間上說,費時間,檢查一個單位,走半天看不到幾個標牌。對于有專業工作的人員來說,這項工作對于業務進取不帶來什么好處。對在學校工作的老師來講它不能促進“職稱評定”,也沒什么經濟上的收益。
參加這項工作我深深感到,凡參加這項工作的人,不管職位高低,無論年紀多大,每個人從未想過回報,沒有想過參加這項工作會給自己業務上和仕途上帶來什么好處,只有一份社會責任感在促使大家兢兢業業,盡心盡力。多年來,大家一腔熱血,全身心地投入,一門心思,想怎么把大街上的標識翻譯錯誤問題解決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今天的結果是堅持的結果,是思考的結果,是無我的結果,是時運的結果。
七、體會
《國標》實施了,但“錯誤標識”還屢屢出現。我們這些年來開了不少關于“規范標識英語”的學術研討會??偸锹犇切?ldquo;哪兒有個什么錯誤標識”,“我們應該立法”,“發動群眾去找錯。”等等。這種話我們聽得不少了。這幾年的標識糾錯可以歸結為下面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 在公共場所張貼的標語、標識牌上的文字是否需要全部用雙語表示?比如有時間性的宣傳標語,鼓動性的口號,或帶有“廣告語”性質的中文句子。我曾見用英文打出了“歡迎上級部門蒞臨本單位參觀指導”的標語。這類文字的“英文”錯誤率******是可以避免的。
首屆全國公示語翻譯研討會后,北京市外辦在原有的 “市民講外語活動組委會”的基礎上,專門成立了“北京市規范公共場所英語標識工作領導小組”,決定編寫公共場所英語標識北京市標準,并在原專家顧問組的基礎上擴大組成新的顧問組。
北京市規范公共場所標識顧問組工作會議
從這天起到2018年,我在專家組中工作了整整十二年,目睹了“標識英語糾錯”從自發性的活動到政府管理部門的介入這一轉變過程,參與了許多次現場考察和糾錯活動。
在過去的十幾年,北京市政府一直******于北京市道路交通、旅游景區、博物館、商業場所、公共文化設施、地鐵公交、醫療衛生、體育場館、環衛設施共 9個領域的雙語標識英文譯法標準的制定工作。根據北京市公共場所英語標識設置的整體情況,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會同各有關單位及中外專家,于2006年編寫了北京市地方標準《公共場所雙語標識英文譯法》(包括《通則》、《道路交通》、《旅游景區》、《商業服務業》、《體育場館》、《醫療衛生》6個部分)及6部分實施指南。該地方標準的發布實施,標志著北京在公共場所英語標識規范設置上具備了法制基礎,今后公共場所英語標識將與國際接軌。
北京由“申奧”開始起步的“市民講外語”活動方興未艾,年年保持新鮮、活力。我體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主管部門認識高度到位。北京市歷屆外事辦公室領導身體力行,對標識糾錯一抓到底。外辦領導趙會民、劉洋、張謙、向萍、殷飛和語言環境處的盧津蘭、沈傳新對工作的負責精神是北京整頓標識工作取得效果的關鍵。
作為顧問團的成員,多位年事已高的專家不畏勞累,積極參與工作。顧問組長陳琳年過九十,思維清晰,對工作的開展頗有見解。幾位******翻譯認真投入,過家鼎大使、施燕華大使、陳明明大使、外文局黃友義局長隨叫隨到。幾位外國老師作用也無可替代,他們是程慕勝、柯馬凱、杜大衛。作為顧問,專家們要到有關單位去宣講,參加每年在朝陽公園舉行的“外語游園會”活動。凡有重大外事活動,如APEC、申冬奧等,都要到現場考察,檢查中英文標識,他們都功不可沒。經過多年的清理和規范、北京城市語言環境有了根本的變化,北京地鐵標牌煥然一新,外國人都說北京地鐵的雙語指示牌是世界大城市中的。
外籍專家柯馬凱
外籍專家杜大衛
六、《國標》的研制
為了規范英語標識的翻譯,市民講外語活動組委會和顧問團編寫了“北京市公共場所雙語英文譯法的地方標準”,共出版了十一本分冊。
與此同時,為迎接上海世博會,江浙滬三地語委聯動,研制并頒布實施臺了“上海市公共場所英文譯寫規范”,“江蘇省公共場所標志英文譯寫規范”,“浙江省公共場所英文譯寫規范”,陜西省為迎接2011世界園藝博覽會也研制并頒布實施了“陜西公共場所公示語英文譯寫規范”等地方標準。
為促進我國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的規范化,教育部、國家語委啟動了《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范?英文》國家標準的研制工作。2011年8月29日,“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范?英文”專家委員會成立會暨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李衛紅出席會議并講話。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李宇明主持會議,來自北京、上海和江蘇三地部分高校外語教學與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國家標準委、北京市政府外事辦公室,北京上海、江蘇省市語委負責同志等 30 余人出席了會議。成立會上宣布“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范?英文”專家委和“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范?英文”研制課題組成立,同時開通了“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網站。之后的研討會上,專家委員會還審議了《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范?英文》的“通則(草案)”,該國標后改稱《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
在國標研制啟動之前,社會各界對制定頒布全國統一的外文譯寫規范呼聲很高,在 2000 年十幾名全國委員還***此聯名提案。隨后幾年,我國各地在城市建設中進行了大量的實踐,相關省市還制定了公示語翻譯的地方標準,這些實踐為制定國家標準奠定了基礎。根據教育部、國家語委的工作規劃,我國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范包含英、俄、日、韓四個語種,覆蓋交通、旅游、文娛、體育、衛生、商貿、餐飲住宿等十多個領域,并希望與即將承辦國內外重大活動的城市合作,共同進行語言環境規劃。
教育部語信司邀請我參加“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范?英文”研制課題組。從此我***參加了“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國家標準”歷時近7年的研制工作。
《國標》研制的主要工作是通過網絡進行。每年還要多次集中討論定稿,在上海、北京和南京召開了多次研制工作會議。參加《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國家標準研制工作的主要人員有柴明颎、潘文國、丁言仁、戴曼純、姚錦清、王銀泉、戴宗顯、白殿一、劉連安、張日培、林元彪等。張日培作為課題研制組的秘書主管日常協調工作。
國標專家委和課題組成員合影
經過整整七年的編寫,完成《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國標研制,包括一個通則和9個分則,共10個部分。9個分則規定了交通、旅游、文化、娛樂、體育、教育、醫療衛生、郵政、電信、餐飲、住宿、商業、金融共13個服務領域的英文譯寫原則、方法和要求。同時還編寫了《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指南》,出版了《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一本通》七冊,已由外研社出版。
《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系列國家標準發布會
出席發布會的部分國標研制專家
發布會現場的紙質版國標分則
關于《國家標準》研制過程的詳細介紹,可參閱南京農業大學王銀泉和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張日培在《中國翻譯》2016年第3期上發表的《從地方標準到國家標準:公示語翻譯研究的新里程》。
二十七年前,從參加檢查亞運會場館中英文糾錯開始,到今天語言標準以法規形式的公布,我經歷了全過程,這是一段漫長的期待,但后來得出了豐盛的碩果。
凡參加“規范英語標識”工作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這是一件很瑣碎的工作,費力不討好,標識翻譯錯誤沒完沒了的出現。從時間上說,費時間,檢查一個單位,走半天看不到幾個標牌。對于有專業工作的人員來說,這項工作對于業務進取不帶來什么好處。對在學校工作的老師來講它不能促進“職稱評定”,也沒什么經濟上的收益。
參加這項工作我深深感到,凡參加這項工作的人,不管職位高低,無論年紀多大,每個人從未想過回報,沒有想過參加這項工作會給自己業務上和仕途上帶來什么好處,只有一份社會責任感在促使大家兢兢業業,盡心盡力。多年來,大家一腔熱血,全身心地投入,一門心思,想怎么把大街上的標識翻譯錯誤問題解決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今天的結果是堅持的結果,是思考的結果,是無我的結果,是時運的結果。
七、體會
《國標》實施了,但“錯誤標識”還屢屢出現。我們這些年來開了不少關于“規范標識英語”的學術研討會??偸锹犇切?ldquo;哪兒有個什么錯誤標識”,“我們應該立法”,“發動群眾去找錯。”等等。這種話我們聽得不少了。這幾年的標識糾錯可以歸結為下面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 在公共場所張貼的標語、標識牌上的文字是否需要全部用雙語表示?比如有時間性的宣傳標語,鼓動性的口號,或帶有“廣告語”性質的中文句子。我曾見用英文打出了“歡迎上級部門蒞臨本單位參觀指導”的標語。這類文字的“英文”錯誤率******是可以避免的。
2、 公共場所常用的標識在《國標》實施后,不應該再出現錯誤。為什么現在還是錯誤不斷。
3、一個城市里不同的單位有不同的管理系統。公園和火車站***分屬兩個******不同的上級部門。以至不同單位標識管理水平截然不同。如何讓“標識糾錯”不留死角。
3、一個城市里不同的單位有不同的管理系統。公園和火車站***分屬兩個******不同的上級部門。以至不同單位標識管理水平截然不同。如何讓“標識糾錯”不留死角。
4、我們仍然能不是很清楚,“問題出在哪一個環節?”一個單位所屬地盤內的標識是如何安排的?屬什么部門負責?由誰批準。標識內容是否需要有統一的部門管理?
5、要不要“語言問題”立法,由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地方或全國性的法規,規范公共場所的所出現的語言。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英語的使用在我國越發廣泛。標識英語錯誤依然是那些“糾錯義士”們關注的內容。這種錯誤開始向更多城市蔓延。即使在北京這樣嚴格管理的城市里,標識錯誤也是反復出現。真如同我曾經描述過它那樣成了“一個城市的牛皮癬”。
《國標》的頒布與實施,經過媒體一段時間的介紹,逐漸淡出人們的注意。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點。但是,“標識糾錯”促進了學者對公示語翻譯的研究。這場由英語學習者挑起的糾錯熱潮,又被學者提升到學術的高度加以研究,充分體現了學者們的專業水平和治學態度。“標識錯誤”不斷出現,學者們亦對公示語翻譯的探討漸漸深入。由針對“標識語言”的評論發展到對“語言戰略”,“語言政策”,“翻譯產業”,“翻譯策略”,“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的研究。
我感覺,***“公示語翻譯”而言,有以下議題屬于近期可以進行的工作。
1、公示語翻譯錯誤所揭示的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學習的誤區。通過 Error Analysis分析如 何避免出現“中式英文”的錯誤。
2、為中國學生編一套生動活潑的“英語標識叢書”,圖文并茂。講解各種不同的標識,用在什么場所,中英文都怎么說。其錯誤標識錯在哪里,正確的英文應該怎么講。
3、從管理學的角度梳理標識牌的使用應該經過什么程序,上面文字的定稿應該走什么程序。
4、規范標識工作是否應該由政府部門牽頭進行管理,是否應由外事部門牽頭管理。
以上問題都值得在公示語翻譯研究范疇內進一步地探討。
八、我的語言觀
從廣義的角度講,對公示語的研究不是僅僅局限在“翻譯”的范疇。“漢英公示語的對比”***是一個議題。兩種語言有觀念、人文、政治、邏輯、語義、修辭、文體等諸多方面的差異。舉例講,使用中文在規范人們行為時常用“禁止”、“嚴禁”、“杜絕”甚至用“打擊”、“消滅”等意思嚴厲的詞語。在用英文表達相應意思的時候,***要思考一系列的細節,考慮怎么說才符合外國人表達“禁止”概念時的習慣,同時又不失原中文的內涵。 此時人們的思考不是我們理解的所謂“翻譯”,而是“再創”。
我們常常聽到人們說“外語是一門工具”。這種觀念認為,只要學會了“詞匯”,有了“結構”,學好語法,手中***有了外語這門“工具”,***可以講外語了。我在國內聽到的對外語學習的觀念基本屬于“工具論”,包括老師和學生。用這種觀念去學習外語,***會走捷徑的方式學詞匯,摳語法,試圖盡快掌握工具,到一定程度便大膽地講外語。以這種觀念去教外語,***會重對外語的分解和歸納,把活的語言當作無生命的物品,講外語如同用零件搭積木。只要有相應數量的語言零件,什么中國話都可以翻譯。其實,很多“神翻”***這么出籠的。
另一種語言觀認為:“語言”是“思想”,是“可視”和“可聽”的“觀念”,是被賦予意思的聲音和文字。這種語言觀認為,學習語言實際上是學會用另外不同語言的聲音表達思想,用不同語言的文字表述主張,“學會”不等于“接受”(accept)。學習外語是一個過程。誰按這一過程學外語,外語***通順。誰用掌握一種能力的方法教外語,***會使用種種有效的手段使學習者親歷另一種行為和心理的過程,***終使學習者掌握另外一種語言。
美國******語言教學理論家H.Douglas Brown 講過,“Being bilingual is a way of life. Every bone and fiber of your being is affected in some way as you struggle to reach beyond the confines of your first language and into a new language, a new culture, a new way of thinking, feeling and acting.”
“具備雙語能力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我們有多少老師和學生把對外語學習的認識提高到這個高度?“沖破母語的羈絆,進入到一個新的語言,新的文化、新的思維、新的情感和行為。”這里談到的新的思維(new way of thinking)是指用另一種意識介質進行思維,不是學習另一種思維方式。人們的思維方式都是一樣的,正如人們常說的“給孩子洗澡,倒掉的是盆里的水,而不是連水帶孩子一起倒掉。”
我的學生們曾經問過我“什么叫 new way of thinking, feeling and acting.”我給他們舉過一個例子,“如果有一天,有人踩了你的腳,你疼得不得了。你喊出來的是‘Ouch!’而不是‘哎呦’,你***學會了 new way of thinking, feeling and acting.”
我們應該如何教外語,如何學外語。老一輩的老師講過不少學習方法,談過他們是如何學英文的?,F在人們學外語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原因是學習資料的獲得,學習手段的多樣和輔助工具的變化比老一輩人學習的條件優越多了。但是根本的學什么沒有變。兩種不同的語言觀依然存在。我希望公示語翻譯研究不妨***學什么,怎么學進行探討。
中國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中國外宣的任務迫在眉睫,為中國在世界上爭得話語權,“中譯英”成為關鍵。我國改革開放的變化,中國對世界事務的看法,中國國情的介紹都需要“中譯英”的人才。我們過去過于偏重介紹中國山水文化。我們無法用語言的手段去******解釋清楚什么是中國山水文化。向國外介紹中國景點的任務遠不及讓國外清楚中國正在發生的變化重要。我們介紹景點、廟宇、山川的翻譯工作過于繁瑣,尤其是中國佛教寺廟的說明詞太專業,濫用了中譯英的力量。高等學校里的英語教學,應如何加強“中譯英”的學習和訓練。翻譯專業的學生要不要側重某一個或幾個行業?定向培養專門領域和行業的翻譯有無必要?這都是需要思考的。如果期待“中譯英”領域有所突破,對“公示語翻譯”的研究很可能是“中英翻譯”瓶頸的突破口。我期待更多的老師加入到這個隊伍,為社會,為推動英語教育的改革和外語服務國家戰略貢獻力量。
2018年2月5日于北京
【作者簡介】
戴宗顯,75歲,北京******外國語學院退休教師,中共黨員
1942年 出生在北京。
1949年 在北京西******根小學學習。
1955年 考入北京四中
1958年 考入北京對外貿易學院預科英語班學習
1961年 升入北京對外貿易學院翻譯系英語專業學習。
1965年 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6年6月 大學畢業,待分配。次年被分配到北京******外國語學院任教。
1968–1972年 到北京******外國語學院報到,隨即到北京軍區炮兵農場鍛煉,又到河南明港五七干校勞動鍛煉。
1972–1980年 教72級、73級工農兵學員,77級、78級大學生。
1980年8月 隨學院教學考察團赴美國、法國、德國考察外語教學。
1981-1982年 美國華盛頓 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
1981年6月-9月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學習。
1982年6月 喬治城大學語言學碩士學位。
1982年8月 回國歷任二外聯合國 UNDP 外語培訓中心項目副主任, 黨總支副書記。
1986年–1992年 二外英語系主任。
1991年 在中央電視臺擔任“正大綜藝”主持人,主持六期節目。參與中央電視臺教育節目“希望 –英語雜志”的策劃、拍攝
1992–1995 在美國工作、生活
1995–2003年 任二外經貿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
2003年 退休
2006年-至今 《北京市民講外語活動組委會》顧問團顧問
2008年8月 北京奧運會帕勞代表團隨團志愿者
榮譽
1、2008年10月“首都教育系統奧運工作******工作者”
2、2008年12月“北京市民講外語活動、規范公共場所英語標識工作特殊貢獻獎”
3、2012年“北京市高校離退休干部老有所為******個人”,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頒發
5、要不要“語言問題”立法,由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地方或全國性的法規,規范公共場所的所出現的語言。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英語的使用在我國越發廣泛。標識英語錯誤依然是那些“糾錯義士”們關注的內容。這種錯誤開始向更多城市蔓延。即使在北京這樣嚴格管理的城市里,標識錯誤也是反復出現。真如同我曾經描述過它那樣成了“一個城市的牛皮癬”。
《國標》的頒布與實施,經過媒體一段時間的介紹,逐漸淡出人們的注意。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點。但是,“標識糾錯”促進了學者對公示語翻譯的研究。這場由英語學習者挑起的糾錯熱潮,又被學者提升到學術的高度加以研究,充分體現了學者們的專業水平和治學態度。“標識錯誤”不斷出現,學者們亦對公示語翻譯的探討漸漸深入。由針對“標識語言”的評論發展到對“語言戰略”,“語言政策”,“翻譯產業”,“翻譯策略”,“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的研究。
我感覺,***“公示語翻譯”而言,有以下議題屬于近期可以進行的工作。
1、公示語翻譯錯誤所揭示的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學習的誤區。通過 Error Analysis分析如 何避免出現“中式英文”的錯誤。
2、為中國學生編一套生動活潑的“英語標識叢書”,圖文并茂。講解各種不同的標識,用在什么場所,中英文都怎么說。其錯誤標識錯在哪里,正確的英文應該怎么講。
3、從管理學的角度梳理標識牌的使用應該經過什么程序,上面文字的定稿應該走什么程序。
4、規范標識工作是否應該由政府部門牽頭進行管理,是否應由外事部門牽頭管理。
以上問題都值得在公示語翻譯研究范疇內進一步地探討。
八、我的語言觀
從廣義的角度講,對公示語的研究不是僅僅局限在“翻譯”的范疇。“漢英公示語的對比”***是一個議題。兩種語言有觀念、人文、政治、邏輯、語義、修辭、文體等諸多方面的差異。舉例講,使用中文在規范人們行為時常用“禁止”、“嚴禁”、“杜絕”甚至用“打擊”、“消滅”等意思嚴厲的詞語。在用英文表達相應意思的時候,***要思考一系列的細節,考慮怎么說才符合外國人表達“禁止”概念時的習慣,同時又不失原中文的內涵。 此時人們的思考不是我們理解的所謂“翻譯”,而是“再創”。
我們常常聽到人們說“外語是一門工具”。這種觀念認為,只要學會了“詞匯”,有了“結構”,學好語法,手中***有了外語這門“工具”,***可以講外語了。我在國內聽到的對外語學習的觀念基本屬于“工具論”,包括老師和學生。用這種觀念去學習外語,***會走捷徑的方式學詞匯,摳語法,試圖盡快掌握工具,到一定程度便大膽地講外語。以這種觀念去教外語,***會重對外語的分解和歸納,把活的語言當作無生命的物品,講外語如同用零件搭積木。只要有相應數量的語言零件,什么中國話都可以翻譯。其實,很多“神翻”***這么出籠的。
另一種語言觀認為:“語言”是“思想”,是“可視”和“可聽”的“觀念”,是被賦予意思的聲音和文字。這種語言觀認為,學習語言實際上是學會用另外不同語言的聲音表達思想,用不同語言的文字表述主張,“學會”不等于“接受”(accept)。學習外語是一個過程。誰按這一過程學外語,外語***通順。誰用掌握一種能力的方法教外語,***會使用種種有效的手段使學習者親歷另一種行為和心理的過程,***終使學習者掌握另外一種語言。
美國******語言教學理論家H.Douglas Brown 講過,“Being bilingual is a way of life. Every bone and fiber of your being is affected in some way as you struggle to reach beyond the confines of your first language and into a new language, a new culture, a new way of thinking, feeling and acting.”
“具備雙語能力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我們有多少老師和學生把對外語學習的認識提高到這個高度?“沖破母語的羈絆,進入到一個新的語言,新的文化、新的思維、新的情感和行為。”這里談到的新的思維(new way of thinking)是指用另一種意識介質進行思維,不是學習另一種思維方式。人們的思維方式都是一樣的,正如人們常說的“給孩子洗澡,倒掉的是盆里的水,而不是連水帶孩子一起倒掉。”
我的學生們曾經問過我“什么叫 new way of thinking, feeling and acting.”我給他們舉過一個例子,“如果有一天,有人踩了你的腳,你疼得不得了。你喊出來的是‘Ouch!’而不是‘哎呦’,你***學會了 new way of thinking, feeling and acting.”
我們應該如何教外語,如何學外語。老一輩的老師講過不少學習方法,談過他們是如何學英文的?,F在人們學外語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原因是學習資料的獲得,學習手段的多樣和輔助工具的變化比老一輩人學習的條件優越多了。但是根本的學什么沒有變。兩種不同的語言觀依然存在。我希望公示語翻譯研究不妨***學什么,怎么學進行探討。
中國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中國外宣的任務迫在眉睫,為中國在世界上爭得話語權,“中譯英”成為關鍵。我國改革開放的變化,中國對世界事務的看法,中國國情的介紹都需要“中譯英”的人才。我們過去過于偏重介紹中國山水文化。我們無法用語言的手段去******解釋清楚什么是中國山水文化。向國外介紹中國景點的任務遠不及讓國外清楚中國正在發生的變化重要。我們介紹景點、廟宇、山川的翻譯工作過于繁瑣,尤其是中國佛教寺廟的說明詞太專業,濫用了中譯英的力量。高等學校里的英語教學,應如何加強“中譯英”的學習和訓練。翻譯專業的學生要不要側重某一個或幾個行業?定向培養專門領域和行業的翻譯有無必要?這都是需要思考的。如果期待“中譯英”領域有所突破,對“公示語翻譯”的研究很可能是“中英翻譯”瓶頸的突破口。我期待更多的老師加入到這個隊伍,為社會,為推動英語教育的改革和外語服務國家戰略貢獻力量。
2018年2月5日于北京
【作者簡介】
戴宗顯,75歲,北京******外國語學院退休教師,中共黨員
1942年 出生在北京。
1949年 在北京西******根小學學習。
1955年 考入北京四中
1958年 考入北京對外貿易學院預科英語班學習
1961年 升入北京對外貿易學院翻譯系英語專業學習。
1965年 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6年6月 大學畢業,待分配。次年被分配到北京******外國語學院任教。
1968–1972年 到北京******外國語學院報到,隨即到北京軍區炮兵農場鍛煉,又到河南明港五七干校勞動鍛煉。
1972–1980年 教72級、73級工農兵學員,77級、78級大學生。
1980年8月 隨學院教學考察團赴美國、法國、德國考察外語教學。
1981-1982年 美國華盛頓 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
1981年6月-9月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學習。
1982年6月 喬治城大學語言學碩士學位。
1982年8月 回國歷任二外聯合國 UNDP 外語培訓中心項目副主任, 黨總支副書記。
1986年–1992年 二外英語系主任。
1991年 在中央電視臺擔任“正大綜藝”主持人,主持六期節目。參與中央電視臺教育節目“希望 –英語雜志”的策劃、拍攝
1992–1995 在美國工作、生活
1995–2003年 任二外經貿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
2003年 退休
2006年-至今 《北京市民講外語活動組委會》顧問團顧問
2008年8月 北京奧運會帕勞代表團隨團志愿者
榮譽
1、2008年10月“首都教育系統奧運工作******工作者”
2、2008年12月“北京市民講外語活動、規范公共場所英語標識工作特殊貢獻獎”
3、2012年“北京市高校離退休干部老有所為******個人”,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頒發